我喜歡這篇文章

最初,我對「哏」跟「梗」其實沒有太多意見,讀書識字,遵古釀造,人人皆然,本來就是所見即所得,一直到很多人糾正我應該是「哏」不是「梗」的時候,我才慢慢感到煩躁,究其因大概都是因為,我通常會問對方,你幾時學到這字的?

儘管我1985就聽過那一夜我們說相聲,但那時我只知道「抖包袱」這說法,還沒聽過「哏」這個「梗」,我從電視上聽到這個用法沒多少年,你當然可以認為我咧陷眠,不讀書所以不懂,事實上我也不愛讀書,但我會唱歌:You may say I'm a dreamer, but I am not。

語言文字是人類溝通的工具,這工具,一直在演化,一直在改變,用繩子綁一綁,結繩可以記事但不夠精準是吧,那就弄點符號來紀錄,但是刻在龜殼獸骨上很麻煩對吧,然後發明紙張來書寫,溝通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準確,在彼此能準確溝通的原則下,語言跟文字,都可以被繁化,被簡化,被美化,被藝術化⋯⋯

你有聽過「勞電」、「勞燙」是什麼意思嗎?美髮業者為了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,將語言繁化了,這種為了掩人耳目的繁化,在許多行業中,包括黑社會、幫派、賭場、竊賊之間非常多。


在每個字中間插入一個虛字,是屬於比較簡單的繁化

而語言的簡化更是人類的慣性,最近發現一些老鄉民貼文,能接受「台大」一詞的人,很多卻受不了「北車」的說法,奇怪是的,台灣有一堆大學都可以叫台大,台大這簡稱,不只台灣大學,甚至還有台大醫院跟台大補習班等可能造成混肴,說來跟「北車」一樣不精準,為什麼會說台大的人排斥北車,說到底都是習慣,有點像是世代話語主導權的意氣之爭,

其實外語的簡化更誇張,FBI、KGB、NBC、CNN、不懂英文,英文不好,不是更難以聯想嗎?但非英語國家一樣在使用啊,強國也一樣,網上常見中國網民罵人SB,結果某日看到一句「中國有兩百二十萬SB」,原來這次SB是指士兵,什麼語言都一樣,都在清楚精準與方便簡化中拔河,習慣了,能溝通了,約定成俗了,就不是問題。

文字也是,棟樑的樑,梁已經是木頭了,還要加上木部,繁化是為了更清楚的溝通,把建材的棟樑,跟姓氏的梁區分開來,讓原本一個字可以產生另一個意思,變成兩個字。

你去翻東漢的PTT說文解字板,板主許慎有紀錄,倉頡老師發明的太陽,所見即所得,是寫成 ⊙,不知哪個朝代哪個傢伙,竟然偷偷改成一個長方形裡面一橫,你幾時看過方形的太陽?結果此刻全世界使用漢字的人,都把這「日」傢伙說成是太陽,也沒有聽過誰出來糾正過誰。

語言文字,包括任何鄉民語,江湖黑話,職業暗語,這些都是文化,古老的語言文字如果夠傳神,就會一代一代流傳下來,還會演化成新的文化,你說這事情找人「橋」一下,橋是台語「撨 tshiâu」,意思很複雜,有微調移動的意思,有斡旋調解的意思,有處理整建的意思,很難用單一個華語字直接替代,所以乾脆把這個台語字當成外來語使用,「這事請老王去橋一下」,老王變成雙方意見溝通的橋樑,把bridge當動詞,我倒覺得很傳神。

粵語「搞掂」「埋單」,我們現在是說「搞定」「買單」,如今台灣對「宅」「腐」的解釋,早已經跟日本原來的意思不同,我「挺」你台語挺是「伨thīn」,「黜臭」是台語,「吐槽」已經是華語,不夠好的流行語,最多給87分,只要海水退了,不管哪三條線,不必講三遍,五樓都知道,那是,假的。但是夠傳神的新語詞,會變成常用語,這是必然。

你當然可以繼續說哏,但是目前字典,哏這字的注音還是得打ㄍㄣˊ,你不能硬要念成ㄍㄥˇ,又硬要人家寫成哏,那很業障,然後,你其實更不需要去禁止別人用ㄍㄥˇ這個音、梗這個字,比如說,我覺得能把櫻桃梗放進嘴裡,用舌頭打結的人真是有梗,我還見過一個梗能打兩個結的,超有梗。

語言文字是活的,活的就會恐龍會死掉,活得也會演化會長新的,這就是新陳代謝,那些因為時代變遷,隕石撞地球,產生意義模糊的,不易溝通的語言文字,自然會慢慢消失,至於被留下來的,必然是能溝通的,好溝通的,容易溝通的,肯定有其優點,不需要那麼排斥。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