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董事長兩張黑膠的募資,吉董找我寫點推薦什麼的,其實很樂意寫,尤其是自己有參與的案子,本身就很有感情,只是每次這種時候,我都會想起翁嘉銘,以前「促銷」董事長樂團是嘉銘的守備區域,所以行文中總會想起他,也快兩年了。
 
因為董事長的事,也發現了另一個「臺北一九三二」募資案,都是黑膠,這個行業真的非常有意思,大家都很習慣脫口而出「唱片公司」,然而,唱片這種載體,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式微了,好不容易從沒有人壓唱片,沒有人買唱片的時代復活過來,咦!又改口叫他黑膠,硬把唱片兩個字省下來,真是難懂的「唱片業」。
 
此一時也,彼一時也。很多事情,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思索,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。
 
比如前兩天轉電視的過程中,聽到一句台詞,裡面提到了「周處除三害」,演員特別強調,處,要念三聲ㄔㄨˇ,不是四聲ㄔㄨˋ。
 
這話聽似理所當然,以前我唸書時,也是這樣被教育的,但是數十年過去了,那天聽到這話,忽然想問:為什麼?憑什麼?誰說的?
 
我不知道古書中是否有反切音的標注,或者周處本人及其家屬有出來正名證明,他這個處,不是唸那個處,否則,在頂多只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裡,是誰依據什麼理由,斷定了這個發音。
 
我到小金門,照著地名用台語唸出「西方」二字,當地人跟我說,我兩個字都唸錯了,我到宜蘭,對著路標用台語念出「三星」,當地人跟我說,兩個字都唸錯了。
 
本來就是破音字,怎麼唸都不算錯,然而一旦牽涉到地名、人名等專有名詞,就必須以在地人,以當事人為本。
 
這又讓我想到倪匡先生的一篇科幻小說,記憶中就是古代的陶塑工人,在拉胚時不經意的,將一樁兇殺案件的現場「錄」了一小段,並且燒成甕保留了下來。
 
科幻難免誇大,但倪杯杯說的,也就是唱片的原理,錄音這事在今天看來已然稀鬆平常,但是「留聲」肯定是人類文明中絕對重要的進展。
 
然後,我看到了「臺北一九三二」專案,勝利唱片現年99歲的歌手鶯鶯出現了,聲音紀錄的就是故事,音樂販賣的就是感情,之前,所有的故事,所有的聲音,所有的理所當然,相信讓當事人親口來述說時,會有不同的角度,能產生不同的感動。
 
流行音樂講究流行,但在聲波的刻痕裡轉過一圈,當復古回到起點,懷舊又變成另一種流行,而且經過時間的加值,往往更加迷人,我想這就是音樂最動人的部分。
 

*越在地,越國際——董事長樂團黑膠製作計劃
https://www.flyingv.cc/projects/23092

*「臺北一九三二」17歲少女歌手在歌壇神秘消失了81年後......
https://www.flyingv.cc/projects/23070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